- 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25 点击次数:101
2025年4月22日,印控克什米尔一处游客聚集的山谷突然响起枪声,26名平民倒在血泊中。
这起25年来最严重的恐袭事件,瞬间点燃了印度民众的怒火。
印度政府迅速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,暂停《印度河用水条约》、关闭边境口岸、驱逐外交官,甚至切断流向巴方的水源。
这一举动被巴方斥为“宣战行为”。
面对印度的步步紧逼,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5月1日直接撂下狠话:“绝不妥协! ”
短短24小时内,巴总统扎尔达里与陆军参谋长穆尼尔接连表态,称将“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主权”,并动员部队进入实战演练。
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的一通电话,却让局势更加扑朔迷离。
鲁比奥在与印巴领导人的通话中,明确支持印度“打击恐怖主义”,并要求巴基斯坦“配合调查”。
这种表态被外界视为美国在印巴冲突中“拉偏架”的铁证。
要知道,冷战时期美国曾将巴基斯坦视为制衡苏联的桥头堡,甚至提供尖端战机F-16。
美国却将反恐议题作为“万金油”,默许印度以反恐名义发动军事行动。
印度防长拉杰纳特·辛格在与美国防长赫格塞斯的通话中,更获得“支持自卫权”的背书。
这种立场转变,暴露出美国在南亚的战略重心已从“平衡”转向“扶印制华”。
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直言:“美国的‘关切’正在火上浇油。 ”
巴方认为,印度若以反恐为幌子跨境打击,美国的态度无异于开绿灯。
美方要求巴方“配合调查”,相当于预设其有罪。
这与巴方此前“与恐袭无关”的声明形成尖锐对立。
印度4架“阵风”战机被巴方歼-10C拦截后,印内政部长扬言要“追捕所有恐怖分子”。
巴总统随即警告:若触及红线,130枚核弹头将覆盖印度全境。
这种底气源于巴方“沙欣”导弹2765公里的射程,以及中国提供的歼-10C、无人机等技术装备。
尽管印度陆军拥有5000辆坦克和超轻型榴弹炮,空军规模也远超巴方,但核威慑的存在让全面战争代价难以承受。
1999年卡吉尔冲突的教训表明,双方更可能将冲突控制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的低烈度交火。
巴方军事专家指出:“我们的目标是让印度明白,军事冒险的收益远低于风险。 ”
谁在幕后推波助澜?
美国向印度出售F-35战机的计划,与俄罗斯对印军贸形成呼应。
以色列则趁机向印军提供情报支持,试图削弱巴方在伊斯兰世界的号召力。
中国通过扩大人民币互换额度至400亿元,助巴方抵御美元体系冲击,并保障中巴经济走廊稳定。
联合国安理会陷入僵局。
美俄中三大国立场撕裂,任何实质性决议都难以通过。
欧盟担忧冲突外溢引发难民潮,中东国家则呼吁美国保持中立。
现实是,南亚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棋盘。
印度切断印度河水源导致巴控区1200万公顷农田干涸,4300人流离失所,霍乱疫情开始蔓延。
巴方被迫向中国求援,将70%对华贸易转为人民币结算,并启动瓜达尔港黄金兑换机制。
印方同样承受压力。
边境军事集结每日消耗数千万美元,莫迪政府试图通过强硬姿态转移国内失业率攀升的矛盾。
1947年印巴分治时,英国殖民者草草划定的边界埋下祸根。
克什米尔穆斯林占多数却归属印度,三次战争、无数冲突都未能解开这个死结。
2019年印度取消克什米尔自治地位,2025年又发动“断水战”,历史伤口被一次次撕裂。
印度士兵在控制线巡逻时,仍能看见70年前第一次印巴战争留下的弹坑。
巴基斯坦孩童的课本上,至今标注着“未完成的建国使命”。
这片土地上的仇恨,早已渗透进几代人的血液。
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呼吁“克制”时,克什米尔的农民正看着干涸的河道发呆。
印度河畔的炮声与华尔街的算盘声交织,南亚次大陆的和平,终究只是大国利益的注脚。
真正的答案,或许藏在1947年那个仓促的午夜。
殖民者离开时,从未想过要带走自己种下的火种。
#瞭望2025#